港大研究|破解慢阻肺病急性發作關鍵訊號 兩大指標助預早識別高危患者
慢阻肺病負擔沉重 早期識別急性發作成關鍵
慢阻肺病是本港及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,患者多受咳嗽、氣促等持續症狀困擾,病程進展更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肺部損傷。吸煙仍是主要致病因素,長期吸煙者屬高危群。
患者除面對日常不適,急性發作更可導致住院、肺功能急降甚至影響生命。港大醫學院指,今年世界慢阻肺病日以「呼吸短促,聯想慢阻肺病」為主題,正正提醒大眾關注早期徵兆,以及急性惡化對病情的深遠影響。
嗜酸性粒細胞波動預示病情惡化
港大團隊回顧本地過去一年的研究,重點探討如何透過血液檢查預測急性發作風險。研究指出,嗜酸性粒細胞作為其中一種白血球,其數值變化與慢阻肺病急性惡化有密切關聯(相關研究)。
現行國際指引一般建議於單一時間點測量嗜酸性粒細胞,但研究團隊發現,若分別在患者穩定期和急性發作時比較其數值波動,能更精準反映未來急性發作的可能性,有助醫生制定預防及治療方案。
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郭宏駿醫生指出:「這一發現表明,通過在不同時間點測量血液嗜酸性粒細胞,可更精準地預測患者急性發作的風險 。」這項觀察有助補足現行指引的不足,為臨床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判斷依據。
痰液綠膿桿菌屬高危訊號
研究亦顯示,痰液檢測在預測急性發作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約一成受研究患者的痰液中可驗出綠膿桿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,其在氣道內存在時,未來急性惡化風險顯著增加。
綠膿桿菌屬較具耐藥性的細菌,一旦在慢阻肺病患者身上出現,更易誘發反覆急性發作。團隊認為,臨床治療策略應把痰液培養納入例行檢查,以便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,調整抗生素或預防性治療。

新國際指引收緊「高風險」定義
另外,最新發布的《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引2026版》亦進一步強調急性發作的重要性,並調整高風險患者的分類標準。
- 2025年版:過去一年最少兩次中度急性發作,或一次重度急性發作才屬高風險
- 2026年版:只要出現過一次中度急性發作,即列為高風險
新修訂反映急性發作對病情的深遠影響,提醒醫生需重視任何一次惡化事件,並及早介入治療,包括調整吸入藥物、感染監測及生活管理等。
推動跨地區研究 建構精準個人化治療
郭宏駿醫生表示:「我們正積極推進慢阻肺病相關研究,同時正領導一個涵蓋八個亞太國家和地區 、 涉及多個中心的國際合作研究 ,以進一步完善個人化的慢阻肺病治療策略。通過這些進展,我們希望加深對慢 阻肺病及其急性惡化的理解, 因為這些 疾病都是可治療且可預防的。」
